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谈符论艺:挑战作者·第五期活动回顾

时间:2023-06-12 08:54:49 点击:

 

一、总述:

 

2023年6月6日19:30,跨平台学术媒体“符号学思享”举行了第五期的挑战作者活动。靶作者赵毅衡教授携其新作《艺术符号学:艺术形式的意义分析》接受各位读者的挑战。本次活动由南京大学的赵奎英教授和深圳大学的李莉老师一同主持。挑战者分别为:四川外国语大学的刘云春教授,山东师范大学大学的刘昌奇博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刘丰果博士,重庆邮电大学的蒋方圆老师;以及四川外国语大学的程珑学友,西北民族大学的张慧轩学友,西华大学的王洁学友,云南民族大学的严子钊学友,湖南师范大学的秦晓哲学友和扬州大学的周鑫学友。赵毅衡教授新作《艺术符号学》凝注了他几十年来关于艺术的思考,从艺术的定义,艺术文本的构成,艺术的意义过程三个方面展开对艺术形式的意义分析。内容丰厚,梳理古今诸家之说;论证严密,推演艺术形式意义之理。挑战者基于《艺术符号学》的阅读而发问,赵毅衡教授逐一解答,热烈的交流中迸发出思想的火花。

二、开场白:

活动一开始,赵毅衡教授向各位读者讲述了《艺术符号学》写作的缘起。赵毅衡教授专注形式论研究,艺术的形式问题是形式论研究的重要一环,对艺术问题的思考并非心血来潮,而是酝酿许久,从学术生涯至今,一直紧紧关注艺术问题。如今,我们的社会变成一种“余暇社会”,艺术成为生活之中的重要一部分,我们的经济也被艺术所占领,商品要竞争艺术上要加码,例如商品的设计和广告营销就离不开艺术的加持。甚至有一种观点认为艺术成为经济的主要推动。然而研究艺术问题并不是单纯谈艺术问题,而是我们对社会文化的理解。因此,一些艺术问题必须用符号学来解决。但是,符号学也应当避免“符号学帝国主义”,即囊括一切主题的倾向;也要避免进入一些符号学做不出贡献的领域。除了现已出版的《艺术符号学》,针对社会当下的美学和艺术产业的思考,赵毅衡教授始终深刻洞察当代文化现象,写作了《符号美学与艺术产业》,正筹划出版。

三、提问与解答:

提问与解答环节的可以梳理三个层次:定义问题,方法论问题和概念辨析。

1.定义问题:艺术与超脱庸常

“超脱庸常说”是赵毅衡教授在《艺术符号学》里提出的洞见,周延地观照了艺术全域,鲜明地将艺术性定义为“借形式使接收者达到超脱庸常的符号意义”。各位挑战者也集中火力钻研这一理论洞见。

四川外国语大学的刘云春老师从当今的媚俗艺术现象向赵毅衡提出“超脱庸常说”的适用性问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刘丰果老师提出“巧妙置换说”,进一步拓展超脱庸常的意涵,并且认为在拟态的图像时代更有趣更直观也可以更好地传播。重庆邮电大学的蒋方圆老师提出非人类主体所创作的作品的艺术性问题。四川外国语大学的程珑提出“超脱庸常”本身是否需要考虑历史语境的问题。西北民族大学的张慧轩同学提出庸常和存在,艺术与真理的关系问题。云南民族大学的严子钊同学也追问“雅”与“俗”之间的标准如何界定。

1)针对“超脱庸常说”的适应性问题,赵毅衡教授指出,从康德到贝尔到海德格尔都谈到了超脱庸常,他们的关注与支持可见一斑。艺术之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是反艺术,而反艺术之中又有相当大一部分是媚俗的。媚俗是一个艺术的评价问题。比如,我们说一个艺术媚俗,并不是说它不是艺术,没有将它排除出艺术的领域,只是一种比较差的艺术,是对名作无意义的摹仿和复制,没有创新。 超脱庸常也有程度问题,以广场舞为例,有的优美,有的差劲,并不能直截地将广场舞从艺术的领域内“除名”。在这个泛艺术的时代,恐怕民众的艺术都对名著的摹仿。进入二十一世纪,艺术走向社会成为强烈的趋势,艺术继而被社会大部人接受和实践,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艺术的定义需要有广度,要涵盖一切艺术形式。 如果不将这一层次的定义考虑进去,艺术的定义就是不全的,因此艺术定义必须涵盖实践艺术的所有人的感觉。

2)赵毅衡教授认为,“巧妙置换说”有其自身的优势,以艺术置换非日常、非艺术、平庸,也是一种很好的定义的尝试,但可以在置换的对象之上再进一步讨论和澄清。

3)赵毅衡教授从展示和意向性的角度讲解非人主体的创作问题,他指出,人类社会发展至此,一切以数字代替,但机器人不能成为艺术家,因为机器人不能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拣选和欣赏。例如“清华小冰”不断生成“诗歌”,但没有人阅读,也很难说是诗歌,只有当编选者灌输了自身的意向性,对其进行拣选,并展示为艺术品,才能是艺术。又如“猪加索”的绘画,也是如此。作品的意向性究竟是来源于画画的小猪还是来源于选者和展示者呢?此处会产生意向性归属的矛盾。

4)赵毅衡教授用《哲学符号学》中的“探究社群”概念来解答超脱庸常的历史语境问题,他指出,庸常的标准的确因人而变,因时而变。为了不落入虚无和相对之中,论题和概念的澄清需要在相对稳定的“探究社群”中讨论。借助探究社群,抽象的概念可以具体化,复杂的论题可以得以澄清。

5)庸常和存在,艺术与真理之间的关系是一个较为宏大的问题。赵毅衡建议,谈论艺术问题的时候要尽量避免谈论“真”,“善”等过于宏大的讨论。赵奎英教授从现象学角度阐发了真理与艺术的关系问题,海德格尔的真理是存在论的真理而不是认识论上的真理。认识论的真理是一种话语,是一种符合论式的真理。存在论意义上的真理不是对象与话语的符合,而是存在本身。真理设置入作品,将存在者开启入无蔽的状态之中。日常的此在容易进入一种人云亦云的状态,此在的本真状态没有发生出来,庸常的存在是一个遮蔽的状态,真理发生的状态是一种去蔽的状态,因此庸常是一种遮蔽状态。存在论上的真理就是自身的存在。

6)对于“雅”与“俗”的标准的界定,赵毅衡教授结合“三联体滑动”进行说明。在如今的时代,艺术镶嵌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我们日常使用的筷子,即具有实用性又具有艺术性。“三联体滑动”在这个意义上是部分滑动,某些部分滑向了超脱庸常,但是某些部分保持了物质性和商品的平凡性和实用性。在“泛艺术化”的后现代社会,我们可以谈论筷子的艺术性部分,及其超脱庸常的程度。

2.方法论探讨:形式主义与功能主义,试推法

除了超脱庸常的艺术定义,其他挑战者也将关注点落在了符号学的研究方法上。山东师范大学刘昌奇老师提出形式主义与功能主义之间张力的问题。四川外国语大学的程珑同学提出从《符号学:原理与推演》的试推法到“超脱庸常说”的方法论转变问题。

1)对于形式主义与功能主义之间的张力问题,赵毅衡教授指出,形式主义本身无法解决形象思维和形式品质等问题,符号学是研究意义的,但是它最终被皮尔斯带到了符用学,这也是符号学最重要的部分,缺少符用学恐怕也无法理解符号学,也无法解决符号学的问题。所以功能主义使符号学的重点转到符用学上,就这一点而言,从“崇高说”开始,艺术的定义逐渐移向功能主义。符号学也并不局限于老的形式主义,这种形式主义试图从文本本身的形式特征中寻找解答一切问题的答案,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的确,索绪尔的符号学研究注重于形式的分析。但在皮尔斯的理论开始普及之后,符号的用途和功能成为新的重点,符号学研究转向符用学,即符号的社会功能。

2)对于方法论的转变,赵毅衡教授认为,试推法以排除的方式,将问题想清楚,这种思考过程本身是一种排除否定的过程,这就是试推的过程。这也是思考一切问题的思路,先做排除法,在可能的方向上努力。因此这里并没有方法论的转变。

3.概念辨析:标出性,解释社群,形式与内容,意义与无意义,冗余,意境与风格

各位挑战者对于《艺术符号学》中提出的概念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就一些关键概念的理解和辨析向赵毅衡教授提问。

1)标出性:标出性概念最为显著的概念,刘昌奇老师和蒋方圆老师分别就标出性的理论来源和边界提出问题。

赵毅衡教授认为,标出性原来的确是一个语言学问题,但在这里推演为一个文化问题,将一个二元的问题变成一个三元的问题。在此谈论的标出性是一个社会文化问题,中项偏边的问题,我们平时的生活是庸常的,正是这种庸常造成了艺术的需要,当我们要跳出这种庸常就寻求艺术。

艺术评判具有历史性的维度,如果作品在创新程度上使人惊异,那就是艺术。艺术本来就是要破除定义,超出常规,因此超脱庸常本身就是艺术,标出性本身就具有艺术性。它的内容对我们的启发就是,后现代艺术的方式在平庸中创新,例如安迪·沃霍复制玛丽莲梦露的肖像和罐头图片,展示在艺术馆中,这种创新本身就是艺术,创新本身就是一种标出。然而现在我们再重复安迪·沃霍的方式则成不了艺术。标出性的重要问题就在于它必须是创新的,做第二次就很难成为艺术。

标出性也确有边界。以“错币”为例,它是正常纸币的标出项,但一旦有人作假,假的“错币”和错的“错币”就不是错币,因为它不在货币的全域之中,它以掉落出去。追问标出性的边界也是在追问艺术的边界,艺术具有社会规范,虽然此时越来越宽,但也不是无限拓展,如曼佐尼的“艺术家的粪便”也只能做一次,其他人的摹仿将会脱出社会的伦理规范。只能在全域之内谈标出,超出之外则不可。

2)解释社群:其次是解释社群,云南民族大学的严子钊同学即提出,在解释者主体性逐渐丧失但解释者的责任在扩大的今天是否会出现“解释暴力”的问题。

赵毅衡教授认为,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说,的确一切都需要归结到符用上。维特根斯坦也曾说,一切词语的意义在于它的使用。《哲学符号学》里提出过解释社群的概念,个体的解释者可能没有那么大责任,但在解释社群的层面的确有这种解释暴力的可能,例如2010年李少红导演拍摄电视剧《红楼梦》林黛玉去世时的衣着问题在当年引起观众群体极的大抗议。

3)形式与内容:在艺术的定义和理解上,形式与内容也是一对关键的概念,湖南师范大学的秦晓哲同学提出形式的溯源问题。

为此,赵毅衡教授从符号学的角度讲解了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内容和形式没有固定的标签。皮尔斯认为形式是有广度的,普遍的;内容是个别的,有深度的;如某一个电影讲述一个个别的事件,它的共性的部分往往可以转化为形式;广度和深度,共性和个性形成对照,但这种对照的边界是不稳定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俄国形式主义者普罗普把属于内容的情节变为31种功能,将内容转化为形式;格雷马斯的“符号方阵”也是把内容的问题转化为形式的问题,从个体中总结出共性来,总结出广度来;河流的三角洲和银杏叶在内容上的共同点不多,但在形式上具有共同的扇形形式,数学研究扇形,它是纯形式的科学。符号学又被称为“文科的数学”,符号学希望通过对社会的个别性的思考,找出意义的规律,因此形式的意义,就是有广度的意义。我们总结内容的共性就是在将其形式化,符号学被称为“文科的数学”正是因为它的形式化能力。

4)意义与无意义:符号学研究的是符号行为,符号被认为是携带者意义的感知,符号学就是意义形式之学。西华大学的王洁同学提出了后现代艺术中的意义之间无意义的分野问题。

赵毅衡教授指出,人靠符号与世界联系,当然也存在无意义的感知,人们在生活之中就是在不断排除无意义的感知,正如蚊子在空中飞舞,集中注意力寻找血浆,我们的意义是在无意义之中挑选出来的。的确有学者认为艺术是无意义的,如后现代实验主义在舞蹈、音乐等方面,主张“反意义”的观点。但这种主张无法覆盖艺术的整个光谱,只限定在某一些艺术品类, 他们主张的 “无意义”藏在很多我们暂时无法理解的东西之后。因此,提出一种学说,需要顾及覆盖面的问题。因此艺术符号学要观照艺术的整个光谱,不停留在某一段区域。

5)冗余 :冗余概念属于《艺术符号学》中艺术文本构成的一个概念,与关注艺术定义不同,扬州大学的周鑫同学着眼技术细节,提出冗余的对象和“简缺”问题。

赵毅衡教授赞同周鑫提出的具体艺术对象的冗余情况需要分开讨论的情况。因为牵涉到具体的体裁分析,会有很多类型出现,不同艺术体裁的冗余是不同的。而“简缺”可以从空符号来理解,它是“留白”、“空白”,空符号会造成一种张力,例如诗歌中的欲言又止,引发读者思考和联想。空符号是诗歌创作的重要元素。

6)意境与风格:扬州大学的周鑫同学同时追问,意境、风格、附加符码之间的关系问题。

赵毅衡教授认为,意境与风格和附加符码不同,意境不是风格和附加符码,而是艺术作品所达到的高度,它是风格无法替代的。因此王国维的境界说,是艺术超脱庸常的实例,也是理论源泉。

四、总结:

在回答了所有挑战者的问题之后,作为总结,赵毅衡教授感谢大家对于《艺术符号学》的关注,赞赏各位读者非常有工匠精神地将大问题拆解到具体,落到实处,并欢迎各位读者在《符号美学与艺术产业》出版之后继续发起挑战。

赵奎英教授最后也总结到,本活动既有创意又有意义,以创新的形式让读者和作者当面讨论,助力写作的不断完善,同时也鼓励了年轻学子,在交流之中帮助他们理清思路。此次活动让我们领略了赵毅衡教授宽宏博大的学者风范和大家对于艺术界定问题的关注和热情。今天的活动非常精彩,大家获益良多。

(符号学思享刘利刚、程珑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