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学界业界研讨“文化破圈与Z世代连接”新实践

时间:2025-07-21 19:07:00 点击:

718日上午,2025年重庆城市国际传播论坛在西部国际传播中心园区开幕。在开幕式上,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谌华侨、中新社国际传播集团重庆分公司副总经理张燕、西部国际传播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桑健,共同按下启动柱见证重庆Z世代国际创客联盟成立。该联盟将聚焦Z世代创新活力,促进中外青年在文化、创意领域的交流合作。

 

重庆Z世代国际创客联盟成立仪式

 

18日下午,2025年重庆城市国际传播论坛文化破圈与Z世代连接分论坛在重庆西部国际传播中心举行。分论坛聚焦Z世代与城市文化传播、国际传播等议题,来自重庆学界、业界的专家学者与青年学子约70余人在此齐聚,解读文化破圈与Z世代连接的奥秘与实践。

 

本次分论坛由西部国际传播中心主办,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与中国新闻社重庆分社承办,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丁钟主持分论坛。

文化破圈与Z世代连接”分论坛举行

 

西部国际传播中心董事长赵吾君在致辞中指出青年在哪里,未来就在哪里Z世代的目光方向决定城市和文明的生长方向。他结合实际案例强调,青年群体凭借敏锐视角能突破信息壁垒,在国际传播中潜力巨大,国际传播从1.0时代的好感传播2.0时代的形象自述传播升级,需要构建中国话语体系与叙事体系。

 

8位来自学界、业界的学者专家及留学生代表进行了发言分享。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张小强从AI大模型切入,探讨Z世代对城市文化的影响。通过分析多个语言模型的生成内容,他指出Z世代影响线上与线下融合”“体验化与消费形式变革”“亚文化走向主流或与主流融合,呼吁打破社会隔阂,加强群体连接,让Z世代成为城市未来的主人。

 

西南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副院长赵剑从一境三情视角,即情境、情绪、情感、情怀,强调短视频创作需兼顾情绪激荡、情感共鸣与情怀升华,避免过度娱乐化。通过分析网络短视频创制的共情机制,他希望大家创作兼具时代情怀与城市特色的作品。

 

微信图片_20250721113508

赵吾君、张小强、赵剑分享

 

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刘国强从知识社会学角度,探讨人工智能应用对青年群体文化认知的影响,强调需警惕信息外包导致的思维浅表化,倡导以人文视角审视技术的社会意义,呼吁青年群体以陌生化视角审视技术应用,警惕算法导致的认知同质化。

 

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贺艳以年轻人问路的案例,自然引出可沟通的城市:漫步空间在城市传播中的作用研究主题,探讨实体空间、虚拟空间与想象空间如何协同塑造城市国际形象,并强调感官体验在传播中的关键作用。

 

来自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的王睿副院长在她的发言中提到在Z世代审美下国产动画呈现出多元化、创新性的特点,据此探讨当前国产动画从传统民族化再民族化的发展路径。她认为,这个变化是拓扑性的,是在否定逻辑的基础上对内部局限性的推进与更新。

 

微信图片_20250721113501

刘国强、贺艳、王睿分享

 

中新社重庆分公司的副总经理张燕分享了重庆Z世代国际创客联盟这一新物种。该项目采用构造“456体系,打造五个一工程,致力于将城市从网红打卡地升级为“Z世代精神共同体。此外,还通过实践探索双螺旋模型驱动文明与生态卫生,在国际传播中践行以青年作为跨文化传感器的文明对话线和从数字创新到在地运动的生态共建线。

 

重庆麦芽传媒有限公司公共事务总监唐会余介绍了电子乡愁的构建契机、城市文化在微短剧中的实践、微短剧+的模式等。麦芽传媒去年带动重庆文旅曝光超100亿次,与川外合作成立的多语种翻译基地推动了优质作品面向不同国家,其作品《消失的厨神》融入川渝美食,在海外持续三个月入围微短剧前20名。

来自赤道几内亚的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覃月,从留学生视角分享了对中国的感受,涉及中国的新兴软件使用、孔孟文化、美食、建筑等方面,尤其提到了对的感受。覃月说,桥不仅仅连接了两地,更象征着文化的交流,作为传播者与内容创造者,也希望连接起非洲与中国的文化。

 

微信图片_20250721113512

张燕、唐会余、覃月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