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传播高峰论坛于川外召开

时间:2020-12-29 15:42:36 点击:

 12月26日,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传播高峰论坛在四川外国语大学召开。本次论坛由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主办。此次会议的主题为“平衡与秩序:新时代跨文化传播研究”,来自国内外高校的专家学者于线上参与此次论坛,探讨新时代下的跨文化传播。

 

四川外国语大学线下会场

 

论坛共分为开幕式、主题演讲、分论坛三个部分。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校长祝朝伟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孙有中教授、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刘国强教授分别为会议致辞。

    开幕式由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总支书记倪颖军主持,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刘国强教授、副院长郭赫男教授分别主持主题演讲。  

祝朝伟副校长首先对线上与会的专家学者表示欢迎。他说,这次会议是深入研讨跨文化传播的良好契机,也必将推动我国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通过深入交流学习,必将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点燃学术研究的热情。跨文化传播是最能体现新闻传播学科与外语学科交叉性的研究领域,他期待川外的新闻传播学科能够在跨文化传播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并能够在专业学科发展方面得到各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与指导。

祝朝伟副校长致辞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孙有中教授表示,2020年的新冠疫情让原本错综复杂的国际传播生态平添了诸多的不确定性,加速了全球传播秩序的重构。为中国的国际传播理论建设与新时代跨文化传播研究贡献学者的智慧是大家共同的责任,期望未来会有更加深层次、全方位的合作,为书写跨文化传播研究与实践的新篇章携手并肩、共同努力。

孙有中副校长线上致辞

 刘国强院长首先介绍了川外新闻传播学院的发展历史与概况。他表示,本次会议有众多专家参与,相信一定能推动跨文化传播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在跨文化传播方面,四川外国语大学教务处处长严功军教授主持成立的校级研究团队近年来也取得了显著成果,这是川外学科建设的一个特色方向。

刘国强院长致辞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教授围绕社交机器人突破社交议题建构的话题,做了题为《人机交互与跨文化传播》的报告。她指出,在智能技术应用到新闻传播领域的大背景下,机器不再扮演辅助交流的角色,开始成为动态交流的主体,因此人机传播研究需要重新界定传播的主体和范畴。

陈昌凤教授发言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黄懿慧通过线上录影的方式做了题为《涉入(卷入)与文化:理论模型与个案探讨》的发言。黄老师从涉入、文化、风险流通及应急处理三个环节介绍了自己的研究。她认为涉入的ABC模型具有普适性,当我们讨论文化的涉入模型时具有很强的解释力,需要注意的是放入具体的文化背景时要考虑具体的效果。  

 

黄懿慧教授录影发言

 国际中华传播学会会长、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周树华教授做了题为《跨越文化:情感的传播意义》的发言。他认为情感是基于不同的文化有共同的共鸣。情感是思想的表现,音乐创造气氛可以引导情感,故事的情节对于情感的表现有很重要的联系,角色会引起不同的情感,语言可以引起观众的情感反应,场景的独一无二可以引发不同的情感。

周树华教授发言


 

周树华教授发言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卫星教授发表了题为《跨文化传播图景的漂移》的发言。他从印度学者阿尔君·阿帕杜莱的一篇文章《全球文化经济中的散列与差异》说起,认为多年之后如何重新衡量一篇文献的价值和意义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今天的跨文化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人文学科如何能够和自然学期进行融合,人文和自然最后都被笼罩在一个概念里面。  
 

陈卫星教授发言

 

陈卫星教授发言

 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邱凌的发言题目是《全球疫情背景下国际舆论中的中国议题及跨文化传播策略》。邱老师的研究贴近当下现实去解决一些问题,基于全球疫情背景,对于中国相关问题的汇报。邱教授介绍了当下疫情的背景,从传统媒体的角度出发,采用双向视角,对西方主要语种(英法)的媒体进行文本分析和美国智库发表的有关中国的文章或研究进行文本分析。

邱凌副院长发言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隋岩做了题为《跨文化传播中以时间征服空间的新趋势》的发言。他认为,现代智能时代腾讯软件可以让全球变成一个会议厅。我们是在一个新的时代研究跨文化传播,媒介趋势不断演变,时间不断征服空间,使得跨文化传播变得频繁,跨文化主体也随之发生变化。  

 

隋岩院长发言
隋岩院长发言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姜飞发表了题为《国际传播均质性与公共性的博弈》的发言。姜飞教授以大众传播学理上的三个支撑性假设建构了国际传播的思想性支撑,对均质性与公共性展开深入分析。通过东西方文化传播的对比,他指出隐藏最深、撼动最难、也必须颠覆掉的文化冲突思想性根源是第三世界国家文化交往领域最习以为常、最难发现、也是最难去除的文化绑架。  

 

姜飞教授发言

 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孔子学院院长、教授曾敬涵做了《国际战略叙事和一带一路》的发言。曾敬涵教授以“战略叙事”这个词的概念开篇,认为在战略叙事的框架下有助于国家与政府提供好的框架来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他认为双方如果能够很好的沟通,形成共同的话语,各国之间才能进一步推广“一带一路”,能够在“一带一路”上实现真正的双赢。  

 

曾静涵教授发言

 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陶格图的发言题目是《在蒙古国落地境外媒体现状调研》。提高中国媒体对外传播的能力是一个评价体系的大完善,要加强各媒体的对自己基本的自我评估;对蒙古国的宣传,我们要进一步挖掘跨境民族的语言优势,做到分众传播和细化传播研究。


 

 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琳的发言题目是《技术赋能与跨文化传播——基于人际传播的几点思考》。在这个新媒体技术时代,地球真的变成了一个“村”。通过技术的赋能,空间被突破,然后达到沟通交流和融合。在技术赋能的背景之下,人际传播的面被扩大,使得信息的传播更为直接。  

 

杨琳教授发言

   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兆寿发表了题为《重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发言。中国文化有宏观世界观,西方科学是微观世界观。马克思、存在主义、柏格森主义等都强调感性,“解放感性”,相互印证,共同发展。在对外传播中,中国人首先对自己的文化要有正解,如此,世界便有正解。  

徐兆寿教授发言

 

 

  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院长黄建友的发言题目是《透明文化的兴起与其反叛》。他以“透明作为价值理想”为引言,谈到新媒体背景下的透明文化正呈现由公向私的扩散趋势。透明文化泛滥将对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以及个体生活产生影响。在公共空间要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在私人空间则应以不公开为原则、公开为例外。

黄建友院长发言


 

 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石磊发表了题为《新技术发展与跨文化传播》的发言。他指出,跨文化传播呈现了很多新的特点。在新技术的推动下,一是文化的融再是跨媒体的媒体融合。在此情况下,我们要构建的系统工程,传播主体、渠道、内容、形式、手段等都应与当今的新技术相适应。  

 

石磊院长发言

 

 重庆国际传播中心社交媒体主编吴晓发表了题为《iChongqing的城市国际传播探索》的发言。她介绍了ICHONGQING的英文官方网站。截至2020年11月,网站PV达660万,日活用户达10000次+,用户主要集中在亚洲和北美地区。他们致力于通过英文采访报道模式,通过专题报道、热点报道等方式,或者VLOG方式向海外用户讲好重庆故事。

 

吴晓主编发言

瑞士卢加诺大学传播文化与社会学院研究员张展发表了题为《文明的冲突,漠视的冲突或“意义共同体”冲突?》的发言。内容包括:一是新冠疫情之下国际传播秩序的变化;二是文明的冲突,漠视的冲突或“意义共同体”冲突;三是新冠疫情之下中欧跨文化传播的三重困境,分别是生平情境与现有知识库框架差异、视角/经验互易性与自反性屏障、开放领域局限与重复式内在化持续构建;四是如何利用已有传播渠道与技术手段实现中欧之间良性信息循环。  
 

张展研究员发言

 

张展研究员发言

 

 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副教授欧亚发表了题为《隐蔽的说服:计算宣传与国际传播的范式转型》的发言。她指出信息技术的进步是推动国际传播演进的基本动力要素,着重介绍了计算式宣传具备规模指数化、手段数字化、效果精确化的宣传的特点。但也强调计算宣传是一把双刃剑,要开拓中国国际传播的新局面,取决于我们有多大的智慧和勇气来进行理念革新、制度建设和资源整合。  

 

  下午,举办了主题为“跨文化传播的新问题与范式转型”“传播技术、跨文化与国别维度”的分论坛两场,“话语、表征与行动机制”“实践、身份与跨文化叙事”云端论坛两场。

四川外国语大学线下会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