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2020符号学高层论坛|主旨发言概要

时间:2020-12-06 22:11:03 点击:

 11月4日至6日,2020年符号学高层论坛在四川外国语大学召开,来自符号学研究领域的全国百余位专家学者齐聚山城,共襄盛会。此次会议的主题是“话语与符号传播”,由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文化与传播符号学分会、中国新闻史学会符号传播学研究委员会、四川大学文字与新闻学院主办,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承办,CSSCI集刊《符号与传媒》、国际学术期刊《Signs&Media》联办。  

 论坛共分为开幕式、主旨发言、分论坛三个部分。论坛的重头戏,11月5日上午的上、下两半场主旨发言在培英楼1楼放映厅展开,分别由四川外国语大学严功军教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蒋晓丽教授担任学术主持,十位“话语与符号传播”研究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先后发表各自论述,展开跨学科的学术分享与对话,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胡易容教授、唐小林教授做出了精彩评议。

 

01 上半场

l主持人:·四川外国语大学教务处处长 严功军教授

 评议人: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院长 胡易容教

四川外国语大学教务处处长 严功军教授 上半场主旨发言学术主持

 

发言人:

赵宪章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新问题与新方法中的话语生成——以中国书论的现代转型为例》  

概要:中国书论极少受西学、新学的影响,不接受外来思想和方法,甚至故意拒斥西学、排除西学,这也导致中国书论一直沉浸于固化的经验层面而没能跃升为现代理性。在这个意义上,本研究主张“中国书学的现代性转型”,“文学书像论”就是对这一转型的探索。本研究将分为三部分专题:“书像”概念的提出和意义、语像·字像·书像、书像之书意及其文意如影,并试图以“举例说明”的方式,呼吁基于现代学术理性的“新书学”尽早萌生,即在“书像”既是语言符号的延异,又是独特的图像表意的语图关系新模态,有待于我们重新认识、重新定义。这将迫使我们引进新知和现代理性,创新研究方法和学术话语,遏制中国书论在经验层面的长期滑行。于是,在这一新问题与新方法的尝试中,适用于新理论的“新话语”也就自然生成;换言之,“话语”在问题与方法中自然生成,不存在为话语而话语的话语生成。  

南京大学文学院 赵宪章教授 线上发言


傅修延 江西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符号学视阈下的物叙事》  

概要:事件间的相互推动,从逻辑上说是因果联系在起作用,但这种作用多半隐藏在暗处,显露在明处的是促使人物行动的愿望,而愿望在很多情况下又与物有关。叙事作品又有许多围绕物来展开故事,有不少甚至以物为题,这种情况下的物成为某种理念的化身。对此,为了增进我们对人类讲故事行为的理解,本研究以符号学角度观察物叙事,并通过结合文学作品叙述、历史史实及日常生活用语,论述了物叙事的三个方面,即:隐喻和象征、拥有与匮乏、授受与荣辱,并总结了大部分符号都有物质性源头,与涉及物体和物的行为有关。物的显现导致拥有与匮乏的显现,此外授受双方通过礼物传递自己的话语也是一种物叙事,是一种与权力、荣辱相关的符号行为,而诱惑唤起愿望,幻灭则是愿望的消失,这两者也都与物有关。  

江西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 傅修延教授 线上发言

 

孟华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超符号”话语及其语象关系方式》

概要超符号是内部隐含、外部关联的异质符号,其中最重要的是语言符号和抽象符号。通过汉字的“六书”,我们可以看出汉字的典型性图像思维和语符思维都符合超符号的定义。超符号也是中国语言学最重要的特性。因此,基于结构主义和现象学的“话语”符号学范式,本研究从超符号的象符和语符立场出发,通过两者的语像关系,发现形式主义话语是语符主导的超符号,在语符世界里完成显象;现象学话语是象符主导的超符号,在语符和象符的外部互嵌关系中完成显像或言说;同时,应重新思考索绪尔的心智主义话语,即心智主义是在语符的世界里完成想象。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孟华教授 发言

廖圣清 云南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方圆 美团点评: 《基于仿真模型的社交网络辟谣效果研究:以新浪微博为例》

概要:本研究以基于信息级联扩展理论的创新性的“谣言与辟谣信息交互传播SIAR模型”,并且,以数值仿真方法,对真实在线社交网络的谣言、辟谣信息的传播与辟谣效果,探究以下三个研究问题:辟谣信息发布时间对辟谣效果的影响、发布辟谣信息个体的影响力对辟谣效果的影响和公众对于谣言和辟谣信息的接受度对辟谣效果具有的影响。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辟谣信息越早发布效果越好,应该抓住“谣言出现”阶段向“谣言扩散”阶段的转变时刻进行辟谣,提升辟谣效果;与其他节点关系紧密、周围个体未聚集成团的用户对辟谣效果产生显著影响,应形成“1个中心—多个领袖—无数小群体”的辟谣模式;公众对谣言的接受度越高,传播、相信谣言的人越少,公众对于辟谣信息的接受度,无法影响谣言传播的进程,但可以减少最终相信谣言的人数,谣言预防对辟谣效果有着更为深刻的影响。

云南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廖圣清教授 发言

王 军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论空符号之空》

概要:空符号(blank-sign),也称零符号(zerosign)或符号之空(void of sign),是符号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长期以来并非受到足够的重视。本研究通过分析空符号的三种基本类型即能指为空符号、所指为空的空符号、能指与所指均为空的空符号,指出:(1)空符号的能指和所指均不可缺失,所谓的能指缺失,实质上是能指的表现形式(representation)缺失了,而所谓的所指缺失,实质上是所指的意义无法确定或具有多种可能的解读;能指与所指是任何一个符号之所以成为符号的必要条件,实符号与空符号的区分不在于能指或所指是否缺失,而在于能指与所指的存在方式有所不同。(2)是否是一个空符号是一个程度问题,对于能指为空的空符号来说,典型的空符号需要有一个封闭或可完整识别的边界,而非典型的空符号只需要存在部分可识别的边界即可;对于所指为空的空符号来说,典型的空符号是能够激发符号接收者想象的类型,而非典型的空符号只能激发少数符号接收者的想象。(3)邻近实语境(substantial context)和一般语境(符号制造者的意图)是决定空符号地位的关键要素,因为空符号不可能独立存在,其存在方式和意义的表达必然与实符号紧密相连。空符号与实符号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不但缺一不可,而且承担着各不相同的重要功能。忽视或弱化对空符号的研究,会在很大程度上损害符号研究的完整性,甚至对实符号本体的研究产生不利的影响。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中国语言与符号学会秘书长王军教授 发言

上半场评议  胡易容·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

概要:胡易容教授表示十分赵宪章教授的研究话题,并同自身的研究方向也十分相近;并提到,赵宪章教授的讲解让他感受到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即涉及中国整个话语体系的宏大主旨下,联系到现实字像、书像和语像等具体问题。同时,他也认为赵宪章教授有见地地提出了研究世界话语体系是当今追求的重要目标和责任,应当更多的纳入西学话语体系来考察相关问题。并且也结合了米切尔先生的图像理论中用默然融合、恐惧的西方话语来表现和描述图文关系。这是中西方有共通的例证,通过这种方式确证世界性的普遍有效的话语。虽然不同的学科也在讨论象的问题,如新闻传播也在讨论大量的形象。但在这背后的“形象”一词缺乏统一的学术理论范式。

 胡易容教授认为傅修延教授学术不仅有学术深度,也有诗性美。傅修延教授通过从诗性美谈到最实在的物,其建构的物并不是独立于物,即感知当中的符号物进入意义中就无法退回物自体的世界。他也引用了符号学家卡西尔的话:我们不断知晓的意义世界的同时,物的世界就退一步。但是,他觉得当说物的时候,不应当是卡西尔认为的此消彼长的关系,因为,他是把它置于科学和发现的范式之中。而在人文学中,我们应该看到,傅修延教授例证中的物背后丰富的叙事性和意义性。因此,傅修延教授的研究让他看到在符号的意义和物的观致之下,尽管谈的是物,但是实际是精神的享受。

 对于孟华教授的研究,胡易容教授十分欣赏,认为其研究十分细化有深度。他结合孟华教授的超符号研究谈到了从中西方对于语言根本问题的表述,来认识中西文化演化方式的分歧问题,即从圣经的再建巴别塔可以看出语音的重要性,演化到卢梭认为的字母的重要性。他也提到了在谈论超符号的时候,对于普遍的意义关照,我们有世界性的学术确证之责。

  胡易容教授认为廖圣清教授体现了新闻传播的跨学科融合,从独辟蹊径的角度带领我们认识谣言的传播。他也说到,菲斯克曾在传播符号学导论将传播学划分为两大派别:注重于过程研究、注重意义和阐释研究。今天,我们看到了殊途同归,两者结合,即廖圣清教授从SIAR等熟悉的理论到结合话语分析、实际面对的问题,让我们的传播话语更加畅通。

  胡易容教授认为王军教授的研究是逆向思维,空符号的研究在有符号学中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当今空符号的研究还存在巨大的探讨空间。他提到,从王军教授讲解中,看到了对空符号的清晰的分类和空符号术语的探讨。他也认为当边界不确定的话,无符号会以受众的感知为界限,而不是以符号的物理形态和对象形态。王军教授以上对空符号所有的探讨都是对学术工作的界定和清晰的分类。随后,胡易容教授引用了来自符号学家JohnDeely的定义,即关于符号的界定,是基于我们工作感知中的工作假定。如果我们没有工作假定,我们对探讨是不明晰的。他表示,通过王军教授的演讲,可以认识到的是我们需要清晰的工作假定来推进我们的学术。最后,胡易容教授借符号学家皮尔斯的话语,来表达自己对符号学学术研究的思考,即释义之所及,符号之所在。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院长 胡易容教授 上半场评议

02 下半场

 

l主持人: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蒋晓丽教授

 评议人: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唐小林教授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蒋晓丽教授 下半场主旨发言学术主持

 

发言人

丁和根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媒介演化视角的符号表达偏向》

概要: 媒介演进的过程始终伴随着符号的选择与运用。一般认为,人类历史上的媒介演进经历了口语传播、书写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和网络传播五大阶段;实际上,如果从符号表达的角度来说,人类的传播只是经历了从音声到音形、从音形到声像、再从声像到数像三次大的飞跃。这三次飞跃,不光意味着人类信息传播与接受方式的改变,同时也意味着符号表达偏向的迁移;正是由于这种偏向的迁移,从深层次上影响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牵引着人类交往方式的变化,并内在地制约着整个社会发展变化的逻辑。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丁和根教授 发言

曾庆香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邱缘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新闻的空间叙事:时空中的意识形态》

概要:以新冠疫情报道为背景,借用加布里尔·佐伦的空间叙事模型,从三个层面分析《纽约时报》和《人民日报》对国际疫情的报道,发现,从地质层面的真实空间来看,《纽约时报》87篇报道建构44个国家,整体以疫情蔓延为线索,突出疫情爆发国家。《人民日报》304篇报道建构8个国家的疫情,相比较之下缺少全球视野。从时间层面的故事空间来看,《纽约时报》根据疫情扩散过程描绘多国疫情激增和彼此连接的世界图景,《人民日报》以中国为中心建构了放射状的关系圈。从文本层面的话语空间来看,《纽约时报》采取空间闪回和空间并置的叙述技巧,由美国并置或闪回到别的国家,相比之下《人民日报》的闪回和并置主要集中于中国内部,对故事进行微观深描。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西方媒体通过这三个层面的叙事将事件中涉及的复杂利益交织简化为带有意识形态倾向的特定空间聚合,重新布局世界形势,引导读者在片面的世界空间建构中,形成符合媒体或本国意识形态的观念。《人民日报》根据事件本身的运动进行选择报道,没有核心利益输出,意识形态输出欠缺。

中国传媒大学 曾庆香教授 发言

田海龙 天津外国语大学教授:《话语与话语互动—— 一个可能的研究路径》

概要:话语不同于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话语是一种整体,是语言使用和社会因素的整合体。话语互动是社会主体通过语言使用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过程,两个话语之间运作产生新话语。我们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讨论“话语互动”这个术语存在的必要在提出一个基于“三维-双向”分析模型、“双层-五步”分析框架的话语互动的可能研究路径,以中医话语与西医话语之间的互动为例,研究语言使用层面上一个话语中的词语和语体被“再情景化”到另一个话语中的过程,指出互动产生的“中西医结合话语”是不稳定的,考虑话语互动的社会因素,探究为什么出现不确定性以及如何产生这种不确定性。

天津外国语大学 田海龙教授 发言

刘国强 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媒介关键词的话语分析路径》

概要:媒介很多重要实践都通过关键词来实现,“媒介融合”、“新媒体”、“内容为王”、“电视本土化”等许多媒介关键概念,既反映了近年来媒介实践的实际行为和成效,也是关于媒体运行的话语实践。它们的意义并不固定,将这些概念放在自其兴起以来的短时段内,结合其具体言说语境进行意义变迁的考察,可以更好地理解媒介运行所涉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动因,从而对当下媒介转型中复杂的结构性关系予以更好地把握。从关键词切入,跳出语义学和长时段历史概念史的框架,对话语路径研究会带来更多启发。

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刘国强教授 发言


赵毅衡 四川大学符号学与传媒学研究所所长、教授:《符号与时间》  

概要:符号是一物引一物,没有符号的压力,解释意义不可能出现,在此基础上提出皮尔斯的符号学第一悖论-“只有被接受成符号,才是符号”。意义得到解释就不需要符号,符号的历史意义被重新召唤入场。意义是将来的,对象不是先在的。可以简单地说意义就是时间,解释意义的经验是过去,符号是现在,意义是未来。没有符号,意义只能是未实现的,符号过程就是时间过程。没有符号活动,实践就不复存在。符号的意义展开过程,让时间得以形成。对过去我们可以引出无数记忆,写出数不尽的历史研究;我们所知为零。未来就是未知,意义只能是尚未在场,期盼在场。因此,面对符号,我们调动过去留下的经验,以做出解释方式促使它入场。因此,时间的过去-现在-将来三维,就是经验-符号-解释三维,因此,时间就是意义过程。

四川大学符号学与传媒学研究所所长赵毅衡教授 线上发言


 

下半场评议 唐小林·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

概要:首先,唐小林教授对5位专家的精彩演讲表示感谢。唐教授认为,丁和根教授从对媒介三次飞跃的考察到对传播意义变迁的考察,再到对整个人类认知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关照,体现了一定的理论高度和深度。

  唐教授认为媒介建构的空间是一个片面的空间,如何处理复杂的世界局势下和复杂的利益交织下的复杂实践,同时还要体现政治正确,意识形态导向,曾庆香教授通过对比《纽约时报》和《人民日报》的报道处理了这个问题。

  田海龙教授提出的新的术语-话语互动,可以在符号互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符号学领域的拓展,很有阐释力。刘国强院长视角巧妙,眼光独特,从媒介关键词变迁来看政治、经济、社会发生的变化。赵毅衡教授要处理这样的问题:符号学能不能面向时间?能不能处理这些哲学问题?唐教授指出当赵毅衡教授的符号学能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解决实践和空间的问题时,另一本哲学符号学大厦的基石就奠定了。哲学符号学的基本观点是意义是不在场的,意义是未来时态的,意义靠符号去呼唤,人是呼唤符号的动物,时间是被符号呼唤出来的,所以符号过程是时间过程。把意义、时间、符号几者关联起来思考,非常具有理论创造性。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唐小林教授 下半场评议


 

(文字整理:冉佩瑶、尚昌艳;图片拍摄:杨成杰、涂宇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