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调查记者的成长之路

时间:2025-01-02 10:57:00 点击:

什么是调查记者?成为调查记者需要我们做出什么努力?实践周上,来自上游新闻的调查新闻部主管范永松,带着他长达18年在重庆晚报、重庆晨报等媒体担任一线记者的经历,向我们娓娓道来调查记者的成长之路。

“当今的调查记者越来越少了。”在讲座正式开始时,范永松带着惋惜说出了这个事实。据学者张志安年在2011年发布的《新媒体环境下中国调查记者行业生态变化报告》数据显示,当今中国仅剩175名调查记者。调查记者的逐渐消失是一种无奈,但范永松则通过从调查报道的核心特点、调查记者的养成、专业技能的培养、风险意识与操守四个方面,结合其惊心动魄的新闻调查经历,深深地打动着在场同学们的心。

所谓调查记者,就是要把公众利益当做其首要考量,有揭发黑幕的勇气,独立调查和应对风险压力的智慧。

 

向同学们讲解 李姿娴

以洛阳宋氏四兄弟涉黑案调查为例,讲述了调查时惊险丛生的一幕。因为该案涉及成分较多,多方利益纠葛,导致案件几经停滞不前,在记者们进入案发地后,一直被监听、跟踪,保护伞和黑恶势力就像如影随形的黑影,“死亡威胁”笼罩着记者们,但在案件水落石出的17年里,各个媒体的记者仍不变其坚守。新京报、新华社、上游新闻持续关注和发表的新闻报道,就是最深刻的表征。

“说到底,调查报道就是记者通过独立的、深入的、细致的调查所完成的一种揭发并披露的损害公众权利和利益的深度报道。”范永松在解释调查报道的内涵和价值时,几次提到了“坚守”。在他看来,自20世纪初在美国的黑幕揭发运动,再到今天中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对调查报道地位的确立。调查报道就是新闻价值的另一面,是媒体最核心的武器。若说宣传是正面的护盾,那么舆论监督则是背后的獠牙。调查报道就是舆论监督报道的重要部分。

 

同学们聚精会神 李姿娴

那么如何成为一名调查记者呢?范永松提到了2020年河南省男童被埋案时,上游、新京报、红星三家单位记者现场采访被当地政府组织人员围攻推倒在地的事件。“所以调查记者真的非常考验一个记者的决心、勇气、智慧。”因为总是需要揭露隐匿在黑暗中的“真相”,一个好的调查记者,要是杂家和专家,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面和深入的专业技能,成为杂家和专家的结合体;同时,批判性思维也不可或缺,保持谨慎,通过多角度的调查和求证,寻找更全面的信息;最后,专业手艺则是调查记者在竞争激烈的媒体环境中获得优势的关键。

“在调查时,我们见到一些画面会忍不住产生共情心理,这实际上是不好的。”严格遵守新闻规范,不仅是对流程、内容的要求,更是对记者报道时保持客观、中立和平衡立场,用风险意识,规避可能的法律和道德风险的表达。

想成为一个调查记者的确很难,但保持公心、公共利益至上,不挟私报复;保持超脱的立场,不对权势和财富逸媚,就是迈出的重要一步。